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0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今天在该部发布会上提到了一组数据:我国每年仍有20亿吨左右的典型大宗工业固废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历史堆存量累计达到数百亿吨,且还在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增加。
大量的大宗工业固废堆存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占用大量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如何解决?郭伊均表示:要在大规模综合利用上下功夫。
郭伊均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用于生产建材等产品化利用和修筑路基等多种途径,持续加大综合利用的力度。2023年,我国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22.58亿吨,综合利用率为53.32%,较2012年提高了10.52个百分点。
“目前,典型大宗工业固废产品化利用受技术制约、再生产品标准缺失、应用市场和运输半径有限等多重挑战。与庞大的产生量和历史堆存量相比,工业产品化利用量较为有限,靠把这些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成工业产品还远远不够,亟待在探索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大规模综合利用上下功夫。”郭伊均说。
面对这一问题,郭伊均表示,将指导各地结合实际,以防范环境风险为重点,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通过井下充填、生态修复、修筑路基等消纳渠道,稳妥推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安全规范利用,让环境污染问题不多、环境风险不大的大宗工业固废回到地球循环中去。
郭伊均说,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论证、制定规范、上报备案、主动公开、全程监督的综合利用监管程序。要在查清典型大宗工业固废现状,确保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认真制定综合利用规程,报上级部门备案认可,同时要主动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严格全过程监督,严防综合利用演变为违规倾倒固体废物,努力探索出几种比较成熟、易于推广的综合利用模式,形成配套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着力推动典型大宗工业固废历史堆存总量增幅逐年下降,并朝着堆存总量逐年下降的目标前进。
对危险废物而言,更加强调规范化环境管理。“像孩子出生一样,只要任何一家企业产生了危险废物,就发放一个‘身份证’。”郭伊均说,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强化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二维码信息化监管,加快建成覆盖全国的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统一信息系统,做到危险废物全过程实时监管、转移轨迹随时可追溯,实现“一套数、一张网、一套图”的全覆盖监管。
此外,根据《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实施建设1个国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6个区域技术中心,20个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补齐处置技术和特殊危险废物处理能力短板。